澳洲服务器

澳洲网:改善澳大利亚原住民处境,不能止于赔偿

  中新网8月12日电 澳洲网日前刊发题为《改善原住民处境,不能止于赔偿》的评论指出,澳大利亚要清除白澳政策之害,改善原住民处境,只靠赔偿和经济援助远远不够,必须根除种族隔离和同化政策的社会影响。

  全文摘编如下:

  莫里森总理近日宣布,联邦将向“被偷走的一代人”原住民(青少年时期被强迫离开家)支付一次性国家赔偿,北领地和首领地每名原住民将获得7.5万元(澳元,下同)赔偿。这次赔偿总金额为3.786亿元,是一项旨在改善原住民现状的10亿元计划的一部分。

  1788年英国的流放船队抵达澳洲,开启了欧洲人向澳洲迁移的历史。起初,英国只是将澳洲视为海外罪犯流放地,无意向内陆扩张,还严格限制向内陆移民或侵扰原住民。好景不长,工业革命的到来让英国对羊毛的需求量猛增,澳洲逐渐成为英国最大的羊毛供应地,“羊吃人”现象也在澳洲出现。为了扩大羊毛生产,武装殖民者开始抢占原住民土地并实施种族灭绝政策,原住民人口迅速下降,到19世纪末仅剩原来的四分之一。19世纪中期开始,迫于人道主义压力,殖民政策从种族灭绝转为种族隔离。各殖民地相继建立“保护委员会”,但殖民当局对原住民的“保护”实质上是对其婚姻、财产、饮食、迁移、生育等实施全面监控。

  无论种族灭绝还是以“保护”为名实施种族隔离,都是为了建立没有任何有色人种和混血人种的“雪白”的澳洲。然而,这种“白澳”构想并未实现,很多白人与原住民结合,进入20世纪,澳洲混血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白人。种族隔离政策失败和世界大战期间对劳动力需求增长,使得澳洲原住民政策转为同化,也就是在接受原住民存在的同时,从文化和身份认同上抹杀他们的种族特性,将澳洲建成文化上纯一的“白澳”社会。

  为达成这一目的,1910年,澳洲政府以改善原住民儿童生活为由,规定当局可随意从原住民家庭中带走儿童,他们有的由教会和孤儿院抚养,有的由白人家庭领养,接受同化教育后再回到澳洲主流社会。这样的政策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,10万原住民儿童被迫与家人分离,他们也被称为“被偷走的一代人”。

  同化政策给原住民造成了深重灾难,被迫离开家人的儿童身心遭受严重创伤,遭到虐待、营养不良或遭强制劳动。澳洲首位原住民议员肯·怀亚特的母亲就在婴儿时期被强行带走,直到20多岁才见到自己的兄弟姐妹,怀亚特表示这种政策“给人造成的精神创伤无法消除”。1970年,澳洲宣布废除“允许当局带走土著儿童的法令”,可政府迟迟没有道歉。直到2008年,时任总理陆克文才打破坚冰,代表政府向议会提出动议,对白澳政策给土著居民带来的伤害表示正式道歉。

  原住民终于等到了迟来的道歉,但他们的处境仍然艰难。时至今日,原住民仍是澳洲最贫困的族群,平均寿命比其他澳洲人短17年,婴儿死亡率高一倍,失业率是其他族群的3倍,犯罪率则是13倍。长期的隔离政策导致社会隔阂难以消融,原住民难以融入澳洲主流社会,长期处于边缘地位。同时,同化政策摧残原住民文化,使原住民社会难以恢复活力,也是他们处境难以改善的重要原因。

  要清除白澳政策之害,改善原住民处境,只靠赔偿和经济援助远远不够,澳洲必须根除种族隔离和同化政策的社会影响。一方面要保护原住民的文化,帮助原住民社会重新焕发生机;另一方面,也需改善原住民在教育、就业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待遇,给他们创造更宽松的发展环境。澳洲还需反思白澳政策的历史,建立更具包容性和多元性的澳洲社会,促进包括原住民在内的各族群的交流、融合和共同发展。
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澳大利亚服务器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澳大利亚服务器网联系。

[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]